安全管理网

两个体系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评论: 更新日期:2018年06月16日

1.目的

为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规定了本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在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实现“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要求,达到改善安全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而采取措施和规定。   

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2009)

《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4353-2009)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 27921-2011)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

《制药企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AQ/T 4255)

《生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审查要点(试行)》(鲁安监发[2010]10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

3.要求

建立“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以风险分级管控为重点,以落实安全责任为核心”的长效机制。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按照“领导负责、全员参与、由下而上、职责明确、分级实施、落实到位”的原则进行,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当覆盖风险点排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策划与实施的全过程。

对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考核,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并通过评审、更新,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4.成立机构

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机构,实施成员为本企业全体员工,领导机构包含所有部室,领导机构负责统筹体系建设的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事项,指导和协调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本企业全体员工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及评价的制定等活动,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涉及企业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

5.职责

5.1企业负责人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委员会和各专业工作组,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5.2各部室车间负责人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实施过程的区域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

5.3部室及生产车间负责本区域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并及时更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5.4 各专业工作组在部室车间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参与对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价,全过程的参与到风险体系建设中。

6.工作程序及要求

6.1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程序

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效果验证、实现持续改进、规范文件管理等八个关键控制环节。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对每一个风险点覆盖或包括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在划分作业岗位、作业活动或区域基础上,再按照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逐一识别;然后按照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安全训教育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五个逻辑层次逐一考虑,制定实施风险管控措施。

6.2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的关键步骤包括: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价与分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风险分级管控等。对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应的标准、方法、步骤及要求,有组织地有序开展。

6.2.1排查风险点

企业应组织专门力量对风险点进行排查,建立风险点排查台账。风险点排查的对象包括部位、设施、场所、区域等的伴随可能导致事故风险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

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包括所在位置、风险点名称、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6.2.2 危险源辨识

企业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经验判断法;现场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表;作业危害分析法;直接观察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等。企业应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辨识方法。本企业采取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辨识。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把一项作业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整个作业活动及每一步骤中的危险源并将其汇总。在识别危险源时,要从四个方面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在这四种因素里面,人的因素是“核心”,首先要分析人的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违章操作、违章、不遵守有关规定等),其次是物的因素(设备、安全联锁、安全防护设施、涉及安全的工艺、技术参数等),再分析管理因素,最后分析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粉尘、噪声、高温、毒物、定置定位等)。

安全检查表法(SCL):为了系统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6.2.3 风险评价

6.2.3.1危险源风险评价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危险指数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方法、故障假设分析方法、检查表分析方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风险矩阵评价法等。

其中,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风险矩阵评价法(LS)等简易的风险评价方法是企业常用的方法。

6.2.3.2风险评价准则

企业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应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分析判断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并认定风险等级。

制定依据:

  1.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本制度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作为参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企业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期风险分析判定更加准确。

6.2.3.3风险等级判定

企业应经过研究论证确定适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本企业采用风险矩阵(LS)法进行风险评价。

企业按照上述方法,在组织完成风险评价后,应当将分析内容或数据(取值)分别在《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和《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相应的栏目中补充描述,分别依据:R=L×S公式,完成R值的计算,将计算取值分别填入记录。

再根据计算结果判定风险等级,填入记录“风险等级”栏目。

6.2.3.4重大风险确定原则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6.2.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6.2.4.1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

对确定的重大风险,应单独形成清单,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培训教育、应急处置措施四个方面制定。例如:

工程控制包括:

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用自动输送机替代沉井系统,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如在转动轴或链条处增设安全防护罩等。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