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第16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即将过去,各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都会根据政府部门和上级单位的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安全活动,其中应急演练一般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应急预案是加强安全管理、防范事故的有效措施,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立即启动,将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在实践中,有的建设项目应急预案体系不完整,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尤其不重视现场处置方案;有的建设项目应急预案属于“东拼西凑”型,未经完整、正规地编制流程,各应急预案之间不是有机衔接,存在应急预案与项目实际脱节的现象;有的建设项目应急演练大多数还处于“摆设备、背剧本、跑流程、造声势”的走过场阶段,缺少“真正的演练”,应急队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应急控制和处置能力。 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或企业)应如何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加强应急演练,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呢?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看法。 1预案修订应与时俱进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未来还将继续处于较快速城镇化阶段,加之城镇道路改扩建力度加大,各地城镇面貌可谓日新月异。由于仍将继续处于较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局部地理环境、基础设施、人口分布、交通组织等,以及政策法规等都在更新、变化甚至颠覆。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处于这种大环境之中,应当建立定期收集、辨识和评估各种内外部条件变化、信息更新等机制,频次可根据当地局部条件变化的强度而定。建议:
1)总体应急预案修订频次不低于1次/a;
2)专项应急预案修订频次不低于1次/a,处于开工阶段或快速建设阶段的项目可每0.5a修订一次;
3)现场处置方案主要依据处置对象的变化情况进行修订、增编或删减,特别提醒:某个设备新增、更换、维修、改造后应当修订其现场处置方案。
除了外部条件快速变化,建设项目还应考虑内部变化。如: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相比其他行业更为频繁;建设项目有大量的劳务派遣用工(施工单位劳务分包)、专业分包或长期外协合作等,此类情况人员流动性更强。这种流动性也增大了应急预案有效“落地”的难度。由于人员流动(而且主要是一线施工人员)较大,使得紧急状态下,可动员的应急队伍由于部分流动人员没有得到良好的培训以及他们和队伍之间没有形成有机一体,使得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受到削弱。建设项目必须认识到:有关人员变化的修订,不仅仅只是完成通讯录更新即可,还应该包括新加入应急队伍的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演练等。
强调与时俱进地修订应急预案,除了收集、辨识和评估各种内外部条件变化、信息更新,还要通过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来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不足,特别强调:
1)应急队伍单兵作战技能的不足可能造成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的系统性问题,这好比一个连队坚守阵地,由于某个士兵战斗能力不足而没有防守好自己的位置,进而造成整合连队溃败、丢失阵地。修订应急预案时应考虑人员搭档、日常培训和训练等内容。
2)要及时评估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四新”对应急能力形成的影响。如构建智慧工地增强应急预案的响应能力、应急队伍的后勤支援能力、舆情应对和公关引导的能力等,如事故演练使用现场监控或无人机摄像,并通过电视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引起社会公众对施工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展示建设项目的专业形象等。鉴于此,建设项目应在应急预案中明确利用新技术开展舆情应对和公关引导等探索。
2预案与演练不能“两张皮”
在实践中,一些参建单位的应急预案非常齐全,文本质量也比较高,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预案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如预案涉及范围扩大或覆盖不全,典型就是都编制了“抗旱应急预案”;而对城市内涝这个问题却关注不够;对城镇化进程中新的、可能潜在的人为灾害认识不足,如深圳市光明新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
2从领导到一线,普遍对预案内容不熟悉。主要表现在领导对一线情况不掌握,一线员工对自己在预案实施中的角色、分工等不明确。据了解,平时培训、演练的内容不都是应急预案的内容,有的甚至在编制演练方案时另起炉灶,与已经编制的预案联系不大。
3在指挥层面,仍然是以职位级别来确定各级指挥人员,而不是以最熟悉情况的人作为指挥。在战术层面(员工单兵技能、作业配合等)重视不足,导致应急预案预设的处置效果达不到。
4在预案编制过程中过于教条,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仍然是纯文本为主,缺少图片、动画等,特别是缺乏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得应急预案缺乏可读性、立体感。
基于上述四点,建设项目或企业预案编制和演练中应该加强:
1对施工场地或企业周边的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要根据当地的特点和条件变化编制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实施动态管理。
2预案培训不是形式。指定的各级指挥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了解各种情况及变化,“学而时习之”;基层单位要加强角色、分工和技能演练、培训,有关班组演练专门行文讨论。桌面演练是一种方便、经济、灵活的形式,各参建单位或企业应多应用此种演练方法。
3建设项目和企业应当树立专业意识和形象,让最专业、最懂情况的人担任各级指挥,相关领导可以作为总协调参与预案演练和实施,这一点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也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4预案的表现形式除了中规中矩的正式文本,要遵守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在宣传上、学习中就是做到“喜闻乐见”,加以创新,采用情景构建,图文动画结合,同时使得预案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学习方式,增强培训、演练的效果。 这些做不到,就容易造成预案和演练“两张皮”。建设项目和各企业必须认识到,应急预案是满足和落实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根本在于构筑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检验标准就是适用、有效。应急预案的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够,进而导致预案与演练脱节,最终容易沦为摆设。
避免“两张皮”,就要突出预案的可操性。制订预案时,要从人、机、环等诸多方面分析,不同预案组织不同的人员参加,建议:
1)综合预案:公司领导、中层管理者(部室业务骨干)、基层人员;
2)专项预案:分管领导、中层管理者(部室业务骨干)、基层人员;
3)现场处置方案:以基层人员为主,业务骨干、技术人员给予指导。特别要强调,在编制和演练中应该给予基层人员充分尊重、授权。另外,现场处置方案中,多用图表、符号等表达方式,还可以利用可视化等让相关人员一目了然,提高应急处置的反应能力。
关于针对性,要针对近年来建设工程或企业安全生产经常发生的事故,如公路改扩建施工过程中,第三方施工经常造成燃气管道破坏,项目参建单位和燃气企业均应该制订专项预案,这其中包括对现有管道设施进行调查和评估,适当增设控制阀门以减少第三方破坏事故发生后能够减小受影响范围;增设放散端口或增大放散口径,在第三方破坏事故发生后能够快速放散余气,同时缩短抢修作业时间;在可能受影响区域选择合适场地作为备用临时供气接入点,设置临时供气接口等;探明管位,做好硬质隔离围挡,悬挂安全标志;施工单位与产权单位形成联动机制,在临近管道施工时,要求有产权单位相关人员在场旁站。
没有这些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再好的设备设施、再强的应急队伍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各个行业快速发展阶段,还有一些小型企业本身的管理、物资、技术等都无法满足各种紧急条件下的应急响应要求。虽然也按照要求编制了应急预案,但不论是演练还是真正的应急,自身的人力、物资等条件都无法满足,演练也就成为了“秀”,这一点是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都应该引起重视的。我国文化特点,不喜欢“事后揭伤疤”,对既往事故不愿意深入剖析,宝贵的经验教训被浪费。第一点里已经强调了“预案修订应与时俱进”,发生事故或完成演练之后,要及时分析和总结事故处置和演练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应急理念、思维战术、文本流程、物资更新等全方位进行检讨,做到有备无患,这样预案才能“接地气”。 3以责任落实促进应急预案演练“落地”
实践中,建设项目各参建单位以及其他各企业对应急预案编制都是十分重视的,有专门部门牵头,组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和骨干参与。但给人的感觉就是编好之后就束之高阁了。要发挥应急预案的实效,就要有演练和考核,如果按常规出牌效果往往不佳,四点措施供您参考:
3.1 各级领导带头示范是基础。既然应急预案是公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就要求人人都要掌握。作为领导,必须要掌握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点,也就是关键要素,能够向员工宣讲流程,熟悉现场操作情况,如能现场示范操作,就更能让员工信服,这样也给员工在应急演练中形成正向“压力”,减少和消除员工对应急演练“考核”的抵触情绪。 3.2 加大日常演练和考核力度是必须。目前而言,各燃气企业较为热衷大型演练,这也和部门地方政府的引导有一定关系。大型演练是很有必要的,但演练主要集中在各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上。日常演练和考核,一是要化整为零,只要具备条件,就可以把各种条件下的应急演练操练起来;二是随机,让应急力量对紧急情况具备常态化的响应能力。这就要求公司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都经常深入基层开展“飞行”应急演练检查和考核,当场做好记录,根据演练成绩给予奖惩。 3.3 资源保障是前提。这里说到的资源是很宽泛的。一是各级人员都要遵守应急预案的意识,把应急预案当作紧急情况下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二是要为应急预案落地按照各级责任落实机具设备等物资购置、存储、保管和维护等,配置不齐,如士兵无枪支弹药上战场;员工技能不足,也是很大隐患,有可能造成事态扩大。三是内部沟通、协调顺畅,这不仅仅是指应急演练的时候,日常信息沟通非常重要。资源保障到位,应急预案运转才有良好的支撑。 3.4 轮流教练、相互PK是方法。要使得应急预案处于有效,就必须演练。但是,演练不是讲解一下、演示一番、比划一遍就完事的,这只能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作用不大。可以轮流安排员工进行预案讲解、示范,甚至作为相应级别应急演练的指挥,让员工都能积极准备,在演练中也容易“入戏”。另外,将各班组组织进行PK也是一种很好的劳动竞赛;也可以将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在班组内部开展PK。 4克服形式主义和侥幸心理
应急演练意境成为各企业每年落实应急预案管理规定要求的例牌,特别是大型应急演练,准备之久、协调之杂、场面之大,作为实际参与者都是有苦有累有收获。为了追求更好地效果,充分展示应急能力,都用上了实时传输、无人机监测等新技术,顿时也让应急演练“高、大、上”起来。据了解,应急演练的实际操作者认为在此过程中没有得到多大的收益。大多数应急演练还是以剧本演练为主,就是先编排好演练方案,相关单位加班加点“排练”,主要侧重于程序,而一些操作在演练过程中反而被淡化,变成了“演示”或“示意”,不需要操作者完成某项作业,有的时候甚至是讲解旁白一句带过。如完成一个燃气管道氮气置换作业,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10分钟以上,而现场也只是旁白说一下采取了氮气置换作业,几个员工示意一下就完了,没有真正地去完成相关的排空、设备安装、通气检查、调试和通气回复等动作,也没有人去关注和评估。
根据观察,应急演练的形式主义成分较大。各企业必须认识到,应急预案是事后控制的关键环节。一些企业的应急预案格式规范、目录齐全、印制精美,也对各级人员开展了宣贯培训,但是一些具体做法却放任自流,准备不足。如应急机具设备维护、保养和检查不到位,应急抽查时不能正常使用;一些常规应急物资管理混乱,紧急调用时发现存货不足;一些人员的应急处置操作存在错误,如施工单位现场警戒人员、管道抢修人员进入燃气泄漏现场,未“循序渐进”检测浓度,急匆匆地冲入现场。这些都对企业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带来了隐患。应急预案管理和日常安全管理是分不开的。发生紧急事件事故,有很多是由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应急预案管理要向前延伸,落实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去,任何虚假和作秀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 5演练和抽查,各有侧重、结合促进
目前,各种企业大多数演练还是有剧本演练,也就是在正式演练之前,应急演练方案是经过充分讨论和操练的,再不济,也是一个预通知演练。不能很好地反映燃气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实际应急处置能力。因此,在这里提出,要把演练和抽查结合起来。有关演练,之前已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一下应急演练抽查。所谓抽查,即时间、地点、事件等条件都不确定,具有随机性、突发性和实战性。企业在应急演练抽查中主要集中在三个点:一是要着重应急响应速度,小到个人整备速度,大到应急系统“入戏”速度。应急队伍是否“临战思维”,实践中的事件事故本身就是不确定的,如果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就不可能有理想的应急状态。如个人随身工具设备是否经常检查,处于不缺不坏的正常状态;信息传递和反馈是否快速、准确和顺畅等。二是要着重检查个体操作技能的水平。虽然现在我们有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极大地增强了应急处置能力,但笔者认为,人依然是最为关键的。员工个体的操作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和处置效果。必须认识到,员工操作技能的娴熟、全面等,是应急处置一线的基本保障。三是要着重机具设备的状况。为了增强应急处置能力,企业都配置相应的机具设备,但实践中,笔者发现机具设备往往疏于管理,要么没有建立定期检查、维护和维修机制,要么相关的制度制定不到位,造成了抵达现场后才发现机具设备不能正常使用,贻误战机甚至导致事态扩大。
基于以上三点,企业应该加大抽查力度,同时这对应急演练抽查者、组织者和评估者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要把抽查演练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解决,在演练中要着重观察和评估。 6演练是为了查漏补缺不断提升
企业开展应急演练就是查漏补缺,以防万一,对此必须要有正确认识,某一次演练不能反映出所有问题,查漏补缺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外部条件也在不断变化。
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 查制度、查流程
有关应急救援,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都发布了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企业有没有建立健全制度和流程,是否满足相关要求,是否和企业的是实际情况相符,是否和相关方的利害一致。有些企业编制的制度存在“悬空”现象,和实际情况脱节了;规定的流程在实际中并没有执行,仍然以“人”为主,导致相关的应急资源也存在不确定性,在紧急条件下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演练完后,就要认真看看有些制度和流程是影响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的,有哪些制度和流程漏洞造成了紧急事件事故的发生? (二) 查落实、查执行
企业的外部条件变化很快,尤其是在当前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变化也很大,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相互耦合的情况也变得经常化。这些都要求企业应该把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作为一项常态工作,组织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相关工作。如天津“8·12”大爆炸发生后,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就是重大危险源管理失控,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相关方不知道堆场内危化品的种类、数量、位置等等,抽象就是数据缺失和失真。那么企业是否就是反思,我们还有哪些和安全相关的数据有缺失或不准确(即失真),该采取哪些措施加以预防,如果发生了与之相关的紧急事件事故该如何处置。这些都要求企业认真对待,不是蜻蜓点水就能解决的。 (三) 查岗位、查技能
应急处置到不到位,和安全责任落是否实到到位存在“强关系”。岗位责任特别是领导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就表现为应急组织不健全或松散,人员物资配置就不到位,要么缺失要么不匹配,形成不了有效的应急处置能力。岗位责任不落实,一旦发生紧急事件事故,都会暴露出来。技能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不管是领导或指挥岗位的指挥、协调等技能,还是执行操作岗位的业务技能,要形成有机整体。良将痞兵或“羊将狼兵”,都不能形成决胜的战斗力。这是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各方面的匹配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