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地质灾害造成隧洞坍塌事故

  
评论: 更新日期:2017年06月22日

【案例简述】
2006年5月30日某水电站施工时发生一起施工隧洞坍塌的突发地质灾害事故,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
2006年5月30日凌晨1时20分,电站钻爆作业队17人按项目部安排实施引水隧洞CⅦ标(桩号:12+510m)工作面钻爆装药作业。上午8时50分,在无任何征兆情况下12+513m~12+523m洞段顶拱突然发生坍塌,塌方量约400~500m3(塌方洞段为绢云千枚岩,岩石类别Ⅳ类,已采用钢支撑结合挂网、喷锚进行临时支护)。当时工作面14人除3人被掉落岩石砸伤外,全部撤离塌方洞段;塌方段作业人员3人被塌方岩石掩埋。事故发生后,在项目经理王某的指挥下,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预案规定措施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组织人员救护伤员,救援被埋人员,组织设备和物资控制现场事态,防止事故扩大,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立即向电站建设指挥部汇报。上午9时20分受伤3人送至县人民医院,截止18时30分,3人均已脱离危险。
在相关单位的共同指挥和救援下,三位被埋人员分别从塌方岩石中救出,经当地120急救中心现场确认,均已死亡。
整个救援工作共有救援各方100余人参与,共投入反铲1台、装载机2台、指挥车辆20余部。
【案例评析】
1.引水隧洞K12+513~K12+523洞段围岩主要是绢云千枚岩,岩层走向近EW倾N,倾角∠800~900。受构造挤压的影响,隧洞顶拱左侧岩石层面裂隙发育,其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在该洞段右侧发育一组NW倾SW,倾角∠500~750的剪切裂隙,长度20m左右,抗剪强度低,受该组裂隙切割与层面在顶拱左侧构成楔形的不稳定体。该不稳定体在顶拱开挖揭示后随时间推移,从蠕滑型变形发展到走滑型变形,致使该洞段临时支护不能承受上覆岩体的巨大压力,洞顶不稳定体突然下滑。
2.2006年5月28日23时17分理县古尔沟镇附近发生了一次3.4级的地震,震中距引水隧洞事故段直线距离约40km。此次地震可能诱使隧洞顶拱不稳定体趋于恶化,加速了不稳定体的下滑。
3.参与工程施工的业主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对隧洞顶拱楔形的不稳定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只加强了临时支护措施,而未结合永久衬砌进行支护。
【案例警示】
1.加强CⅦ标复工生产的塌方地段的技术措施方案控制,CⅦ标即将跨越古城沟,该处基岩埋深较浅,岩性软弱,受构造挤压及汛期地表水沟影响,地质条件较差。指挥部、监理部、设代处讨论对K12+560至k12+510段进行隧洞的永久支护方案,其中对k12+550至k120+525、K12+525至K12+510两段设计结构线以外塌方部分进行回填灌浆后进行K12+510以上段的隧洞开挖。
2.进一步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改善洞内的施工环境,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排查和施工过程的动态控制,及时发现、纠正、整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加强对爆破、用电、机具操作、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加强防洪度汛,加强险情预测和排险工作。
3.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单位、所有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